凯发K8新闻

医学人文党支部联合医学心理党支部举办《医学的温度》读书会
时间🏌🏼♀️:2020-12-10 05:47:00 来源🪑:
2020年12月7日,由凯发娱乐医学人文党支部发起并联合医学心理党支部🍂,组织医学史与医学哲学系、医学伦理与法律学系与医学心理学系三个系老师共同举办了《医学的温度》(韩启德院士著)读书会👩👩👧👦。会议由医学人文党支部书记陈琦主持🚵🎹。
会议首先播放了“以人为本🧔🏿♀️,医者仁心”——《医学的温度》同名视频🔫,然后邀请丛亚丽教授和曾点博士后做读书分享👎🏻,最后请在场的教师和博士后自由发言。
丛亚丽教授分享了书中对她触动很大的几句话,比如“人们对现代医学的不满,不是因为它的衰落,而是因为它的昌盛,不是因为它没有作为,而是因为它不知何时为止”;“关于医学有边界🧔🏿,我想着重强调一点👩🏽🏫,就是现在的医学经常把高血压🤸、高血脂等‘危险因素’当成‘疾病’来治疗”。她结合自己的伦理学专业背景💍,提出了自己对边界问题的思考。正如《大学》中的“绵蛮黄鸟,止于丘隅”🗃,伦理就是规范的制定,需要根据我们当前的共识,调整边界。医学要知道能干什么🦄👩🏼🏭,不能干什么,有哪些能力能发挥作用🦕,有哪些能力不能发挥作用🛀🏼。不是说人文拉低或者放慢了医学的脚步,越有能力的时候🍓,越不去做什么事情🥪,才说明是有边界的🥓。医学是有温度的,因为医学面对的人是有温度的。医生最幸福的事是能救人。过强则折,怎么让医生做该做的事情,不做不该做的事情,边界角度需要行业内自己思考🪤。
曾点博士结合自己科技与社会(STS)、医学史的学科背景🥲,提出古希腊时期重视医生的职业道德问题🙇🏿,医生的职业道德比技术重要。但16世纪启蒙运动以来,现代科学革命之后,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,医学更重视医学技术的应用🙋🏼♂️,体现为对现代医学技术的追求。19世纪以来更加严重,现在看到的医学,就是病床🀄️、医院、医学仪器等👩🏼💼。现代医学以数据作为标准,冷冰冰的数字,冷冰冰的仪器👳🏿♂️,变得越来越没有温度。我们过于重视科技维度,觉得医学是万能的。但是医学是有限度的,如何协调一致,对于医学文化的建设👩🍼,医学的发展和医疗制度的完善都具有重要意义。
两位老师的精彩发言,引发了与会老师的讨论热情🙆🏻♀️。主持人首先请近几年新入职教师👩🏿⚕️🕡、博士后自我介绍并分享。其中,周婷对比了疫情和常态下医患关系和医学的温度9️⃣。姚靓认为🫄🏿,医学是人学,医学一定需要温度,该书对于医学人文课程教学具有重要价值。陈海丹通过举例分享🚴,认为对于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的教学依然面临很多挑战,如何在充满负面新闻的环境中保持医学生的温度有难度。潘龙飞认为🛏,《医学的温度》对教学很有价值🧝🏽,案例可以使用。苗淼通过分享就医体验,引发了大家关于在线问诊人工智能的温度的思考💳。其他老师也纷纷发表感言。吴任钢认为,当病人快去世的时候💅🏻,紧紧握住病人的手,这样的人文关怀是温度🫠👨❤️👨;有一些关键性的信息必须告知病人🙅,这更是一种温度。甄橙认为医学的温度不仅仅来自医生🧑🦯➡️🧑🏼,还有护士、医务社工等🙆,要关注这些人群的作用。徐震雷认为如果医生没有表现出温度,我们首先要反思自己医学人文的教育问题,而不应批评别人或体制。王一方也认为☯️,首先不要批评医生🧑🏼🦰👨🏻🦰,整个社会有各种各样的矛盾,我们要有耐心,努力去做是会有改观的。张大庆认为,读书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🤶🏽,用心去读,有启发的地方不能止步于启发,还要有行动🦶🥵。最后🍹,周程院长总结⚗️,如果想要医生维持温度,必须要有能量来源。如果医院对医生没有温度,如何要求医生对病人有温度?要在整个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分子,尊重医疗工作者的氛围✮。整场读书会呈现出了精彩纷呈的跨学科讨论与碰撞,与会老师们表示希望今后多举办类似的讨论会👱🏻♂️。
供稿:李晓洁🌭、陈海丹
审校❄️:陈琦